美育是五育并举的一项主要内容,又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,它对塑造大学生的完整人格和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根据《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人才培养方案汇编》,现组织开展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大学美育实践课开课申报工作。
一、课程基本情况
(一)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大学美育实践课的授课对象为2024级商务智能学院、精密智造学院、数智财金学院以及食品健康学院高职专科学生,共约2300余人,每个教学班人数为50人左右,预计开设46个教学班。
(二)大学美育实践课指的是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《大学美育(二)》课程中的实践环节,共6学时,授课时间安排在周末。
二、课程内容
依据教育部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》要求,本课程框架设计构建感知-实践-理解三维育人体系,主要包括审美感知教育、艺术实践教育和文化理解教育中的认知、创造与价值引领。
(一)审美感知
聚焦生活与自然中的美学元素,培养对色彩、形态、节奏的敏锐感知力,通过观察四季、设计生活空间、体验服饰家居美学等活动,建立“美在身边”的认知,提升发现美、表达美的能力。
(二)艺术实践
开展绘画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等多元艺术创作,掌握基础技法与创作逻辑,从临摹传统到自主创新,融合手工技艺与数字艺术,激发想象力与创新思维,感悟艺术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意义。
(三)文化理解
通过赏析中外经典艺术、体验非遗技艺、参与跨文化交流,理解艺术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神。在书法临帖、民乐演奏、传统戏剧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,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观,传承并创新中华美育精神。
三、课程要求
结合学科特色与时代需求,培养审美判断力与创新思维,厚植文化自信,塑造健全人格,形成向善尚美的价值追求。
(一)立足生活场景与学科基础,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之美、感知生活美学,通过校园环境营造、日常审美记录、跨学科美育渗透等活动,提升基础审美素养,培养“以美润心”的自觉意识。
(二)依托专业方向与艺术实践平台,开展绘画、音乐、设计等创作活动,融合传统技艺与数字艺术工具,强化艺术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,培养追求卓越的艺术品格,深化“以美启智”的育人功能。
(三)结合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新趋势,将非遗活化、数字文创、跨文化美育项目融入课程,引导学生在传统艺术研习与新兴技术应用中理解美育精神,培育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,增强中华美育的传承力与创新力。
四、课程方向
(一)艺术基础与创作
文学作品创作、美术基础与创作、音乐与表演艺术、舞蹈与表演艺术、戏(话)剧与表演艺术、雕塑与装置艺术等。
(二)传统文化与非遗艺术
传统书法与篆刻艺术、传统绘画技法与创作、中国传统器乐与演奏技巧、非遗工艺制作与创新实践等。
(三)艺术创意与文化产品
工艺与手工创意设计、文化创意产品策划、跨文化创意与推广、区域特色文创设计、数字文化创意等。
(四)数字艺术与新媒体应用
数字艺术与图形设计、新媒体艺术与互动设计、音视频制作与编辑等。
五、任课教师要求
任课教师应当具有与课程相关的学历教育背景或个人研究背景、工作背景,或相似课程的教学经历。
请各二级学院认真落实学校工作要求,做好大学美育实践课的申报和推荐工作,学院审核后统一报送教务处,若申报班级数超出实际班级数,将由学校筛选后公示开设课程名单。联系人:贾思敏,联系电话:86929829,截止时间:2025年3月7日(周五)。
教务处
2025年2月25日